《兰亭序》被誉为“天下第一行书”,它在书坛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,作为王羲之的得意之作,很多人把它作为领悟魏晋笔法的范本。但是,这幅字也伴随着诸多的疑问,比如“它真的是行书吗?”“它的确是王羲之所写吗?” 图片 这类质疑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,人们根据南朝至唐初的典籍,发现此文经过了删改。到了五代时期,就有人提出它可能并非“书圣”手笔。宋初编纂的《淳化阁帖》索性不收此帖,南宋姜夔提出:“然考梁武收右军帖二百七十余轴,当时惟言《黄庭》《乐毅》《告誓》,何为不及《兰亭》。” 图片 到了清代,李文田更是从内容、书法、传承三方面提出了对《兰亭序》的质疑。而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随着南京东晋大墓的考古以及墓中志文的出土,更是验证了古人的判断。郭沫若发表了《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》一文,由此揭开了“兰亭真伪大讨论”的序幕。 图片 郭沫若以考古实物为证据,结合古籍史册,得出结论:《兰亭序》并非行书,世人被误导了1000多年,伪造者正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:“我乐于肯定《兰亭序》的文章和墨迹就是智永所依托。智永是陈代永欣寺僧,系王氏后裔,能文善书。不仅《兰亭序》语句很合乎'禅师’的口吻,就其时代来说也正相适应。” 图片 而故宫的一件文物,又进一步证明郭沫若的判断是对的,它就是智永的《草书兰亭序》,也即《兰亭八十刻》。智永曾临摹《兰亭》真迹数十年,最终寤寐家法,他所临版本最接近原作,也再现了正宗真实的王羲之笔法,因此可信度非常高。 图片 《兰亭八十刻》原为墨迹,后被摹刻,明代时经过精心装裱,为挖镶裱蝴蝶装,曾归宋濂、黄掌纶、程瑶田所藏,张伯英在卷后跋文中写道:“愿得此者,念昔人采集之艰,加以护惜,勿贪拆售之利而致星散如理宗之百十七卷徒存目录已也”。 图片 后来,广东藏家容庚“惊为秘笈,乃尽得之”,斥重金将其买下,并于1962年捐赠给北京故宫。此作与王羲之《十七帖》风格相似,可看出一脉相承。笔画圆劲遒转,笔力迅捷,妍美而不失古意,兼有章草、行草与隶书笔意。 图片 如果我们能将这件作品临摹通透,那么“二王”草书的正统笔法也就掌握了,“草书不规范”的问题会迎刃而解。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 |